在医院的病房里,有一位晚期胃癌患者老李。他被确诊后,整个人变得焦虑又抑郁,每天都唉声叹气,对治疗也不太配合。其实啊,很多晚期胃癌患者都会像老李一样,在得知病情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晚期胃癌患者面临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状态十分脆弱。焦虑和抑郁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病情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有两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一种是认知行为疗法,另一种是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比如说,有些患者会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觉得自己肯定没救了。认知行为疗法就会引导患者去理性看待病情,纠正这些不合理的想法。而支持性心理治疗则侧重于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和理解。
为了比较这两种疗法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选取了一些像老李这样的晚期胃癌患者,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另一组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治疗前后,都用焦虑抑郁量表对他们进行评分。
有一种药叫“心安宁”,它其实是辅助心理治疗的一种药物。它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递质,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配合使用了“心安宁”,感觉心理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
有一位患者老张,他原本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很焦虑,对治疗效果也不太有信心。后来,医生让他配合使用了“心安宁”,同时继续接受支持性心理治疗。一段时间后,老张的情绪明显稳定了下来,焦虑抑郁量表的评分也降低了很多。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对生活也重新燃起了希望。
通过研究发现,两种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方面效果更显著,而支持性心理治疗在给予患者情感支持方面表现出色。
对于晚期胃癌患者来说,心理干预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它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疾病。无论是认知行为疗法还是支持性心理治疗,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也可以两种疗法结合使用,再配合像“心安宁”这样的药物,说不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