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神经病学年会上获悉,丁苯酞注射液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化学新药,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据介绍,丁苯酞是我国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动物实验表明,丁苯酞具有微循环和线粒体保护作用,能增加患者缺血区的脑血流量和脑微循环。全脑缺血后,能量代谢可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崔丽英教授介绍,三期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方法,以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为对照,共纳入患者552例,其中丁苯酞组370例,奥扎格雷钠组182例。研究人员在治疗后第0天、第8天和第15天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并在治疗后第30天和第90天对日常生活活动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使用丁苯酞注射液15天的患者NIHSS评分显示,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90天mRS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以上述指标衡量,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此外,患者在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继续使用丁苯酞,可进一步促进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工作和生活能力。
该临床试验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37个临床药理中心参与。据悉,我国从1998年开始进行丁苯酞胶囊的第二、三、四期临床试药研究。自2003年以来,丁苯酞注射液一直在进行I期至III期临床试验。